18、第 18 章(第2页)
研究员们各自热情地拿走咸菜和馒头片,重新回座位上吃。
他们再从旁边的一个大桶里舀上一碗煮面条的原汤,就着香喷喷的饽饽和咸滋滋的咸菜丝,原汤化原食,简直比天上的日子还悠然。
神仙来了也不换!
等他们悠悠然地吃完饭,喝完面汤,将碗筷清洗好,苑建国也指指食堂门口的编筐,朗声提醒道:“各位研究员,运输连从邮局把信捎来了,大家都看看别忘了拿。”
研究所的人不多,谁有信有东西,平常都是放在食堂门口。
因此,下洼乡研究所的国营食堂不光是吃饭的地方,也同时承担着传达室、通信联络处、采购处等等重要作用。
门口窗台上的那两个编筐,就是食堂大师傅苑建国专门上山砍的柳树条,亲手编出来的。
平日里特地用来放信件。
一听此话,研究员们纷纷走过去看信。
他们相互帮忙,小丁亮嗓门帮忙喊收件人,其他人从人群里帮着传递一下信件。
“老周的,家里又来信了,家里人真念着你。”
老周笑呵呵地卷了小丁一脚。
“老王头的信,咦,首都的?”
王研究员年纪比老周还大上几岁,是所里年纪最大的研究员。他迈着颤稳稳的步伐赶来,“是我的,小孙子在首都上学了,给我寄的信。”
小丁眉一扬,称赞道:“小孙子行啊,学习不错啊!”
王研究员乐得看不见牙龈,拿到信急忙拆开读。
小丁继续帮忙分下一封信。
“还有,俞周的信——”
一个冷冽的嗓音响起,“我在这。”
小丁隔着人头将信封递过去,再去分下一封。
俞周拿着信,沉稳地走出人群,在食堂的窗户前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拆开看。
他的目光落在信纸上,快速看了一遍。
应他的要求,在首都数学研究所的同事帮忙解析鸡兔同笼和龟兔赛跑问题的新思路。
这个同事是他上次去首都参加全国学术会议认识的,人不错,年纪也轻,在数学上面的造诣十分深厚。
数学是最讲究天赋的学科。许多数学家在十几岁、二十岁出头的年纪,就攻克了数十年数学界的难题,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和成就。
首都数学研究所的这位同事霍思秒也是如此。
不像俞周,霍思秒是专精钻研数学,思路敏捷开阔,想法极为跳跃,具备成为一名优秀数学家的潜力。所以,俞周特地写信请他帮忙。
一秒记住新域名www.privatemailbag.com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