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2页)
淮之是隔壁李婶的儿子,同我一起长大。他顶有出息,不仅识字,还在京兆尹做巡捕。只有他和娘不会叫我小哑巴,一见我总是同娘一样唤我「卿卿」,等我收了摊,还会送我回家。
有时我并不好意思叫他送我,他却说,回家的路上有人牙子,看见女孩落单,套住头一下子绑走。
我怕得很,便每次都等他一起回家,他帮我推着装满笼屉的小车,我紧紧跟在他的身后。
为了报答淮之每日的护送之恩,他当值时来我的包子摊买包子,我从不收他的钱。
同他一起来买包子的那些巡捕总是拿我们俩打趣,说我是淮之家的小媳妇。
淮之只是红着脸笑笑并不说话,我虽心中偷偷欢喜,却并没有当真,因为他是京兆尹的巡捕,而我只是一个卖包子的小哑巴。
我们这一片的人家都在西市街上有自己的小摊子。
李婶的摊子就在我的包子摊旁边,她总是高声喊道,「荔枝膏、梅子姜…」
王五家的新妇胖胖的,声音洪亮,比李婶叫声更高,且总要比李婶多喊几样,「荔枝膏、梅子姜、酥蜜食、水晶角儿…」
因而她摊子前的人总是比李婶多,李婶常常气得的脸色比锅底还要黑。
她总叮嘱淮之,「儿啊,你以后一定要找个比王五家的嗓门更大、会做更多点心的媳妇。」这似乎是李婶对淮之找媳妇唯一的标准。
我做起事来总是慢吞吞的,成了婚帮夫家看摊子也不会大声吆喝。
李婶才不愿意要一个既不会做糕点又不会叫卖的小哑巴做她儿媳呢。
第2章 02
日光倾泻而下,青石板路被暴晒着,烈日当空,盛夏时分本就燥热难耐,蝉鸣聒噪,更惹的人心里头烦。
我并不喜欢夏天的到来。
夏日里本就炎热,若是谁再吃上蒸笼里滚烫烫的包子,必定热得满头大汗,因此来买包子的人少了许多。
进我口袋的铜板也少了许多。
我只能坐在杌櫈上拿着小蒲扇呼哧呼哧,有一下没一下地扇。听娘说,这个杌櫈的岁数比我还要大,以前我爹在时就坐在这把杌櫈上卖包子。
斜对面周家娘子摆了冰粉摊子,客人比肩继踵。我看见她面前小山一样堆积的铜板,又看见她舀了一碗冰粉,往里头放了绿豆、加了山楂碎,我砸吧砸吧嘴,把头低了下去。
我在思考一个很深刻的问题。
冰粉吃起来到底是什么味道。
要是有人能一下买二十个包子就好了,这样我才有钱来解答这个深刻的问题。
可是烈日当头,往来行人络绎不绝,却没人在我的包子铺前驻足片刻。
一秒记住新域名www.privatemailbag.com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